愛情給人帶來的並不總是愉悅的體驗,相愛意味著讓渡一部分的自由隨性,換得關係的成立。
但如果一段感情,堅持下去已經讓你感到很累,卻捨不得放棄,因為仍愛著。
那麼分手後,這樣的一段很累但愛著的感情值得挽回嗎?
我們來拆解一下問題,主題就有兩個顯性的矛盾,累,且愛著。
在正常情況下,兩者是不該並存的,愛不會感到累,累也會磨滅愛意。
可是現實情況往往要複雜得多,所以愛和累才得以同時出現。
為什麼糾結值不值得挽回?
因為累,害怕挽回後一樣會很累,堅持不下去再次分手,何況愛情的結合應該是美好的,沒有人追求疲憊,吃力不討好。
為什麼不捨得放棄?
因為愛,怕因錯過而後悔。只有累沒有愛的感情,沒有留戀的理由,不會成為一種困擾。
愛情本來是一種情緒,由心而發的,但因為愛得累了,為了自保,不得不加入理智的因素去考慮,開始把時間、青春、金錢、精力等成本摻和進去,想以此得出結論,要不要繼續。
結果卻讓自己陷入更混亂糾結的狀態了。
愛與不愛,值不值得,值得為那個人犧牲到何種程度,這些都是很私人的體驗,需要從內心出發去判斷,但在你糾結的時候,或許這份愛已經不再純粹了。
這裡僅從旁觀者的角度,站在諮詢師的立場上,提出兩個值得引起注意的心理效應。
一、稟賦效應。
稟賦效應是一種損失厭惡的心理在作怪,理論指出,當一個人擁有某項物品時,他對該物品的價值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提高。
舉個例子。
張三花十萬塊錢剛買一輛新車,到手兩月後出手,發現二手市場價只能賣八折了。張三不服氣,這是9.99新,剛到手沒多久,一下子蒸發掉兩萬?
可是換個角度,如果張三才是那位二手車的買家,甚至可能還會覺得八萬給高了,應該要更低。新車落地打八折不是常識嗎?都開兩月了,至少再砍掉5000塊錢不過分吧?
這就是稟賦效應,我們總是會對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過高估價,對還沒擁有的東西壓低報價。
當一段感情行將結束,要分未分的時候,你仍是擁有著的狀態,就必然會受到稟賦效應的影響,產生損失厭惡心理。失去總是讓人難過的,要下決定並不容易,於是你總是猶豫不決,優柔寡斷。
怎麼辦?
試著想像一下,如果時光倒流,你們尚未確立關係,讓你再選一次,你還會選擇和這個人戀愛嗎?
記得提醒自己,在想像中,你還沒擁有,無所謂失去,就看你覺得眼前這個人是否值得追求。
二、沉沒成本。
沉沒成本是經濟學術語,相信大家應該不太陌生,這裡就舉個你們應該都聽過的例子簡單介紹下。
話說你去看一場電影,開始半小時你已經強烈地預感到這是一部爛片,你還會繼續看下去嗎?還是立馬起身離開?
如果你選擇強忍著看下去,因為花了票錢,因為“來都來了”,那其實已經跳進了沉沒成本的心理陷阱中。
對於感情也一樣,在關係剛開始的時候,你對這段感情的投資是心甘情願的,因為值得,並且你期待可以得到同等分量甚至更多的回報。
但是慢慢地,你發現越投入越累,越投入越抽不開身,到了後來你已經分不清楚繼續是因為愛,還是因為習慣了身邊有那麼一個人,因為找不到更好的替代對象。
這時候你糾結了,離開的話,損失的是前面投入的一切;留下來,失去的可能是離開的勇氣,和重新開始的機會。
怎麼辦?
不要把目光停留在過去,試著放在現在和將來上。
你和這個人在一起,現在的幸福和痛苦相比,哪邊更多?
在可以預見的將來,你認為你們幸福和痛苦的可能性,哪邊更高?
理性地著眼現在,面向將來,是擺脫沉沒成本束縛的關鍵。
一段很愛但很累的感情,可能是因為你們不懂得如何相處,暫時還不具備維持長久穩定關係的情商和技巧,也有可能是因為兩個人都太強調獨立與個性,忽視了磨合與共存。
相愛是一個求同存異的過程。不求同,你們走不到一起;不存異,你們走不下去。
到底該怎麼選,旁觀者是無法插手的,最終還是要由你自己決定。
選擇什麼,就為自己的選擇堅持到底,承擔一切後果,無論好的壞的。
要麼趁還有感情時好好磨合,學習戀愛,提高溝通相處技巧;要麼趁還能彼此留下個不壞的印象,好聚好散吧。
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,擁有的都更幸福,失去的都能釋懷。